[Podcast+文字版]失智症權威長谷川醫師的失智症系列(二)---失智症權威醫師的失智主治醫師:「不要因為照顧而糾正行為」

本系列節目,以長谷川醫師的失智症作為開場,他是一位在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在我20年前剛進入失智症臨床工作的時候,他的名字就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參考文獻之中,最主要的是因為他發展了「長谷川式簡易智能量表」,很不幸的在2018年聽到他罹患失智症,2021年辭世。


多數人罹患失智症,照顧者並沒有餘裕去讓照顧艱辛過程讓人知道,不容易的長谷川醫師的家屬透過NHK的協助,錄製了50分鐘的照顧內容,同時也批露出更清楚照顧壓力與負擔。照顧特調節目分別以系列內容來分析節目中長谷川醫師、家屬所遇到的問題。包括 
時間認知改變、不要因為照顧而傷害威嚴、病患日照的反應、病患長谷川醫師的情緒和想法、照顧者的態度,歡迎收聽。

-------------------------------------------------------------------

我很喜歡看別人在照顧失智者,看看他們如何因應病患的行為問題,同時也去分析這樣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者有甚麼好處或盲點,也可以觀察到這樣的處理方式,失智者會有甚麼反應。

影片中有個場景是女兒帶長谷川醫師看病,長谷川對主治醫師說:「自己會鎖好幾次門耽誤很長的時間。」

醫師問診完,長谷川離開診間,關起門後留下家屬,女兒對主治醫師說:「這個話題他說了好幾次,實際上,他自己把門鎖上外出的情況沒有親身經歷過,但還是多次重複同樣的話題,有沒有必要提醒他?」

 主治醫師則說:「不要因為這樣的事情,傷害他的權威和威嚴」


先想想如果不是失智者,他們對於這些被糾正的反應會是如何?多數的高齡者在被糾正、質疑的時候,是非常憤怒的,「見笑轉生氣」(台語) 是常有的反應,長輩自認為做牛做馬辛苦了一輩子,在所有的事上都應該受到兒女的尊重,哪有子女來對自己說三道四的餘地,所以一旦被晚輩糾正,反擊是主要的反應之一,在爭執的裡面不會有理性的思考,充分的討論和晚輩認為可以「講理」的部分,所以就會覺得長輩很不可理喻。

圖片| 來源


大部分照顧者很習慣的糾正病患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照顧者會覺得調整他錯誤的反應,就不會讓他一錯再錯,希望用這樣的糾正可以讓他的疾病不會更嚴重,也能夠保有正確的現實感。第二個則是因為病患影響了照顧者自己正常的作息,希望用糾正後減少問題發生,讓照顧更順利。當然也有照顧者在盛怒之下的反應,這個我們在後面會繼續討論,很不幸的為了避免他疾病的更加嚴重或是減少問題的再發生的這兩個期待,恐怕都無法如照顧者所願。


第一個期望,照顧者希望用改變他的錯誤行為,進而影響到疾病的進程,在協助處理照顧者的問題那麼多年,我自己曾經試著想像失智症的過程像甚麼? 有點像癌症在身上的樣子,它不斷的透過蔓延的癌細胞,吞吃身體好的細胞組織。失智症的疾病雖然時間沒有那麼快速影響,但它的作用也像癌細胞一樣不斷的擴大影響的範圍,所以不是幾次糾正或是偶而的糾正,可以減緩疾病的惡化的速度。

 

而第二個希望則是藉由糾正的這個行為減少問題行為發生,先來看看能夠透過糾正改變行為的小孩子,他們是如何被改變的? 小孩子能夠用糾正,而改變行為,是因為孩子的記憶力好,記得爸媽說過你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甚麼事,才讓他能繼續往好行為的方向發展。而失智者的記憶力不好,所以他們不容易記得正確的行為該如何做,也不容易記得在那些地方應該做出甚麼樣子的行為,就像在進去日照要遵守規則,時間還沒到,不能吵著要回家。而這些問題行為出現的時候,經常就是病患失智症疾病最混亂的時刻,最不容易記得的時候。腦子清醒的時候,他就不會做這樣的行為出來。在這個時候,作為照顧者的如果越給他壓力,也就是越糾正他,他的反彈只會更大,不會減弱,情緒反應可想而知會越來越大。

 

若以以上兩個行動作為基礎,結果必然落到病患學不好,照顧者更氣憤的地步,這樣也讓照顧關係更差。就如主治醫師所說的,「不要因為這樣的事情,傷害他的權威和威嚴」。華人是非常忌諱承認錯誤的,所以一旦指責這些失智長輩,到頭來常會出現惱羞成怒,他的威嚴都掃地了,那麼多情緒夾雜著事情的內容,這下子他就可以牢牢記住了。記住的不是他該怎麼做比較好,而是記住你讓他丟臉,沒面子。作為照顧者可以想想看,你的腦海中,快樂的事情記得比較多,還是憤怒的事情比較多?  你在失智者身上做了多少好事他都記不起來,但是如果讓他生氣一次他就會牢牢記得你,所以千萬不要用這樣的方式測試他們的記憶好壞,以為他的記憶力不好,所以不會記得這件讓他丟臉的事。

 

如果要調整這樣的局面,先要建立好關係,關係營造是多數照顧者忽略的事,在調整病患的行為之前,先看看我們跟他的關係有足夠好到能夠說他嗎? 可以用過去的經驗想想看,長輩到底會不會聽得下去,再考量該不該糾正他。也有少部分病患過去與失智後的性格恰恰相反,過去是一個跟你關係很好的長輩,都會聽你的話,關係也很好,但生病以後變得什麼事都不聽你的,關係也變得超差。而另外一種相反的則是過去跟他的關係超差,生病後卻反轉這個人,讓你跟他的關係好得要命,這樣就比較容易處理調整他的行為了。這些都需要在事先想過,才能減少爭執的機會。


如果關係不能改善,還是真的不行讓自己跟病患重新建立好關係,我們退一步,做到基本照顧就好,減少他的受傷,也減少他的敵對反應就夠了,保持距離就好。


我真心的建議照顧者要先調整照顧者自己對失智者的人設,真的把他們當成病人,遇到一些記憶問題時,像忘東忘西、重複說同樣的事,試著以病人看待,他們的疾病就是記憶力不好。如果照顧者經常厭煩這樣重複問同樣的問題時,也發生了頻繁的生氣、憤怒,試著讓自己離開現場,減少情緒的累積,進而減少衝突,是不錯的方法喔!


在本集的節目中,我們分享到照顧者在處理失智者的問題行為,常會出現的兩個錯誤的期待,希望他們會因為糾正而減少問題行為和希望他們的能學習正確的反應。在照顧的過程中,對失智者的任何壓力,結果常常是不好的。照顧者因為病患的情緒問題而有這樣子的做法,要先處理自己,換個環境,讓自己冷靜下來,才是比較好的策略。

本集Podcast版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