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長輩「失智」了嗎?其實 你不懂他的心 (刊載於星洲日報)


懷疑長輩「失智」了嗎?其實 你不懂他的心


醫療與科技的進步,使得人類的最終壽命不斷地往後延,但許多人並無法為此感到喜悅。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推估,全世界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預防失智症、了解失智症便逐漸成了健康議題的顯學。在相關單位投入資源,希望民眾了解失智危機、提早就醫的同時,有失智症臨床十多年經驗的心理師黃耀庭,卻提出另一個反思:別把問題都推給失智症。

「我是任職失智症共照中心的心理師,大腦變化一直是我很有興趣、願意一生投入的領域,如果能幫助家屬少走冤枉路,盡量建立心理建設和生活調整,提供失智不同階段應該準備的事;也讓家屬可以了解,許多失智病人是因為病了才有這些行為,他真的不是故意的。我想可以帶給家屬很大的寬慰和力量。」

「但在接觸這麼多個案下來,我發現許多家屬認為的『失智症』,其實是長輩有老人憂鬱症(憂鬱症狀是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或因性子太急躁才忘東忘西(健忘會容易聯想到阿茲海默症),甚至讓許多家屬擔心的幻覺、妄想、譫妄以及夢境中的故事等等,並非都是由失智症造成,有時候我們『正常人』也會出現這些症狀呀!感冒、睡不好等身體狀況不佳時,是生理異常所造成的。」

黃耀庭提到,對失智症狀有所警覺、提早就醫與確認當然是好事,但他長期的經驗下來,觀察到許多人是因為對失智感到焦慮而急著就醫,可是他一層層地「剝洋蔥」後,在這些假性失智的背後,隱藏著長輩需要被關懷與陪伴的心理狀態。

他不是失智 而是憂鬱、無助與孤獨


「許多長輩年輕時過得艱苦,在沒有人可以訴說的情況下,在晚年會重複地說自己過往的辛酸;或是長輩感到孤單而無法改變現況時,他可能會一再地問同樣的問題,例如:孫子在哪裡上班?等重複的問題。其實,他並沒有把答案記下來,有時長輩只是希望,有人能聽他說話。」

擔憂長輩罹患失智症,是出自晚輩的關懷與孝心,但比起懷疑有失智症,我們是不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長輩,去看見他的需要,他或她都不只是長輩的身份而已,與我們每個人都相同,他們都需要愛與支持,在感到青春年華逐漸逝去的暮年,他們需要我們的問候與聆聽,去吹散孤單與寂寞的烏雲。

幫他圓夢 看到更廣闊的天空



「可以的話,我們也可以協助長輩完成他們的夢想。」黃耀庭分享他日前接觸的失智家庭。失智父親已經是失智中後期了,仍希望能到日本參加同學會,一般的觀念都會勸退,但黃耀庭評估後大膽建議:「就去吧!」又過了幾年,他的兒子又來詢問,能否帶失智狀況更加嚴重的父親出國,「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出國的機會。」這次黃耀庭也同意了。

當兒子再度回診,他感動地說:「為父親感到驕傲。」本來是給父親的圓夢之旅,卻讓他更加了解父親在壯年時的成功事蹟,他看到的父親不是失智症患者,而是生命圓滿、有所成就的人。


「多關心家中的長輩,大腦很複雜,心,也很複雜。處理『心』比處理腦子更重要。」表面上我們以為在幫助長輩,實際上我們一直被長輩幫助著,沒有他們的付出,怎麼會有現在的我們。





黃耀庭心理師在這裡跟大家聊失智喔~
https://reurl.cc/bMdO6



張貼留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