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育政 王素玲 採訪報導
全球每年約有99萬人罹患失智症,意即每三秒便新增一個病例。台灣近年來人口老化快速,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資料顯示我國已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明顯增加!但你知道嗎?失智症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早發性失智也有可能找上你!然而,因知識與資訊缺乏,不了解如何與失智症患者共處,造成的社會事件頻傳,家庭悲歌時而所聞。面對失智症患者,我們該如何照顧與陪伴?
❤️ 我失智了嗎?!還是健忘?
長期研究失智議題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失智症中心臨床心理師黃耀庭心理師指出,失智症造成的原因很多,退化性失智症比較常見的有「阿茲海默症」和「額顳葉型失智症」。在65歲以下發生的失智症,為早發性失智症,引起的原因大多是基因遺傳所致,比一般失智症退化的速度快,影響層面也會擴及到家中的經濟和生活作息。
黃耀庭心理師說,要釐清是否失智,需要嚴謹的臨床檢查評估來診斷,而失智與健忘最大的不同在於,失智症常伴隨行為的改變,生活品質下滑;若是因為壓力大、睡不好,而造成記憶力不好,可先排除上述因素確認問題來源。
❤️ 早期察覺失智者身心變化
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護理師翁雯麗說,78歲的公公每天都會澆花,有一天站在盆栽前面很久的時間,因為他忘記要怎麼澆花了!「我們一開始只是覺得很好笑,怎麼會忘記?後來症狀越來越多,那時候應該就是一個失智徵兆了。」她認為,若是能提早察覺,對家屬和失智者都會有幫助。
黃耀庭心理師也提到,雖然失智者會忘記一些基本的能力,但還是應該讓他「去做」。他舉例說,像是讓失智者自己洗澡,家人就可以從旁觀察他是如何洗的,像是水濺出來的範圍,都有助於了解失智者的病程變化,就能提供醫師更準確的用藥參考。
❤️ 如何照顧失智者
一、在安全的原則下放手
黃耀庭心理師指出,失智症的狀況沒有辦法完全好轉,但可藉由讓患者自理自己的生活、保持活動來延緩症狀,生活環境也要做些調整,避免危險產生。他解釋,像是家中的瓦斯爐可換成會自動關火的,避免食物或是開水乾燒;陪同一起出門或是事先告知目的地店家,確認失智者是否抵達等,從生活環境的改變下手,取代幫他完成所有事,有助於延緩病情。
二、勿責備也不能過度呵護
黃耀庭心理師說,失智者外觀與一般人無異,所以失智者的行為容易被誤認是故意,就會和家人衝突。他建議,不要用責備的態度,要理解失智者的失能,用病患的角度來包容。另外,他也提醒,不要將失智者當作小孩般的呵護,每件事都代為處理,這樣不但無法觀察到失智者的行為能力程度,也會讓失智者降低行為能力,有害無益。❤️ 照顧者要適時喘息懂得找資源
「原本想白天送公公去護理之家,但家人覺得捨不得,所以白天由他們顧,晚上下班回來再換我照顧,這樣的循環變成自己沒有辦法休息」。翁雯麗談到照顧公公的辛苦,曾數度情緒崩潰。她說,有時候真的很需要喘息,而且疲憊的感覺會造成生活的惡性循環。她分享,在工作上也很常看到許多子女或是媳婦肩負起照顧責任,除了照顧失智者的壓力,還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很多人因此累垮,「如果連照顧的人也累垮了,那誰來照顧失智的家人?」
黃耀庭心理師在受訪中談論,當照顧者負擔太大時,可以找外部的資源,例如長照,日間照顧,喘息服務介入,讓自己能適時休息;也可以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進行相關評估,按照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照顧計畫,提供適當的協助。此外,照護者也可以透過「照顧者壓力自我檢測量表」來去檢測自己的壓力,給自己適當的喘息,讓自己和需要照顧的失智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果子粉團按讚、「追蹤」勾選「搶先看 」好文不漏接🥝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