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故意的!」如何與腦傷者面對面 [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 2020.01.02 | 黃耀庭臨床心理師

40多歲的雅恩是一位負責的程式工程師,同時又是一位斜槓作家,為了趕稿十點多下班,繼續趕一週兩篇的稿子,直到凌晨兩點多才睡覺,早上八點又要上班,也因為工作飲食不正常,有時宵夜當作晚餐吃,有時一杯珍珠奶茶加雞排也當成一餐,幾年下來血壓、血脂都飆高,沒有健康概念的雅恩繼續過著一成不變的日子。問題的發生在一天的早上,頭劇烈的疼痛,以往止痛藥一顆就見效,這次吃了兩顆還是壓不住,眼睛看到的都有兩個影像,小醫院的急診也找不出問題,經過別人介紹看了神經科才發現中風了。

       還好他年輕,手腳行動都沒有特別的影響。醫師也這樣跟太太說:「以他的狀況能恢復到手腳無傷真是不簡單,但是…」。醫師欲言又止地,吞了口口水很保守的說:「他的認知功能可能會遭受很大的影響。」

       沒想到出院後才是惡夢的開始,在太太的眼中,他是個麻煩製造者,過去腦袋很精光的他,現在居然什麼事情都不會想去做了。太太說一個口令,他才做一個動作,否則他就靜靜坐著;太太多交代幾件事,他卻只能完成一件事情,不像過去的他,對什麼事情都有興趣,沒事情還會找事情來做。現在除了做事的能力大受影響外,有時還會洗完澡,直接光著身體走出來,帶他去超商買東西,東西就在眼前,卻好像沒看到一樣。

       身為照顧者無法預測病患的可能行為,更不敢想像他未來幾十年,都過著這樣的日子該怎麼辦!有幾個方法可以協助照顧者更加認識病患:

諮詢專家團體

       向神經專科醫生、護理師、臨床心理師相關的醫療人員,盡可能的問清楚,病患腦傷的部位和可能造成的行為反應;網路社群(如: 腦中風復健照護交流、失智症照護互助交流),詢問相關腦傷後可能有的表現;病友協會(如: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病友及家屬支持團體,也有助於了解疾病可能有的影響。

懷著平靜安穩的心

       一旦病患有突兀的行為,儘量別在盛氣之下做或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以及言語,這對照顧者是十分不容易的,但卻是可以練習的。在這個時候,離開現場,用理智想想他是故意的嗎? 腦傷會這樣嗎? 我對他生氣有用嗎? 還是只是因為我不願意接受他現在這個樣子,找個地方出氣? 試著把這些想法寫下來,甚至寫在社群裡,其實很多人都會給你加油、給你鼓勵。 

觀察行為

       這些行為是否有相同的行為模式? 與臨床心理師討論,該如何處理這些困擾行為,或是在病友團體、社群中詢問,是否有人成功的處理過類似的問題? 相信會有很多人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法,你再斟酌運用,找到最適合病患的處理方法,並隨著病程進展做適度的調整。

       腦傷的病患都不是故意做出怪異的行為,但家屬確實很辛苦,不過你並不孤單,有很多人可以協助你,讓你仍可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文章已張貼於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官網


本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Lile五次左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張貼留言

0 留言